失去表面光泽的制品。
可能的原因及纠正的措施:
1.固化不*会导致表面失光。
2.压力不足一方面容易缺肉,另一方面易造成个别位置的表面并未能与模具的表面相接触。
3.模具止动块{承压垫}的误差,BMC制品,引起加在料团上的压力不一致,而这个误差往往是零件的 碎片填在止动块上,不良的模具结构或模具未调平等原因造成的,一般要求加在料流上的压力应该是均衡的。
4.料团的收缩率愈小愈能**制品表面紧紧贴住,也不容易失光,故调整收缩率为重要前提。
5.料团的反应性不足导致不适当的固化,故优选引发剂的种类和添加量是很需要动一番心 思的,当然也可选用高活性的UP。
6.模具表面本身已经磨损或积有浮垢,可用外脱模刑来清洁这些污垢,模具表面 一定要保持持续的抛光程度。
7.过度的料流长度能引起相分离,低收缩添加剂被分离,而造成失光,故要求有恰当的铺 料图案。
8.料团在模压前放置在空气中的时间过久,过度挥发,易引起予凝胶、相分离和 表面失光。
直径为1mm以下的独立的一个或一组小孔出现在表面。
11.假如上下模的模温过于接近(3℃)尤其当模芯温度高过模腔,剪切边间隙变小,甚至封死。空气的通道被闭死,一般讲,只要不粘在模腔中,总是模腔温度**模芯。
加压BMC基材时出现气体导致在制品表层突起。
可能的原因及纠正的措施:
1.BMC原料中的“干玻纤”引起模塑料铺层中的空隙,这些空隙在成型时其内集合的气体 可能膨胀为气泡。要*纠正就要在制备BMC时改变工艺或减少玻纤的含量。
2.BMC原料被湿气、压机的油花、润滑油或外脱模剂所沾染,在成型时受热可能转变成蒸 汽而引成气泡,碳酸钙和硬脂酸盐都是亲水物质故所以容易沾染水份。
3.捕获空气的机会应减到较少,这种机会取决于BMC铺料的面积和位置,实际上采用减 少铺料的面积,类似像金字塔一样铺放在模具*部位是有效的,可以迫使空气在成型中跑在BMC料流的前面而逸出。
4.当合模至最后尺寸前,应尽量减慢合模速度,较低的合模速度会减少物料的搅动并削弱 捕获空气的机会。
5.上述较低的闭模速度如果结合较低的模温,能导致较平坦地流动和较少的予凝胶,也减 少了捕获空气的机会,但固化时间**加长。
6.减少模塑的压力是有效的,可形成较平坦的料流,BMC制品,减少了捕获空气的机会。
7.检查模具安装的平行度和压机本身的平行度。由于模具安装失水准会引起料流之搅动(不 平坦流动)就会增加捕获空气的机会。
8.**量的引发剂或阻聚剂能引起予凝胶和不平坦流动,同样,低收缩添加剂也会引起气体 的产生,此刻,改进BMC的配方就有必要。
9.材料的粘度较大地影响料流,故要调整其到适当的范围,平时要注重不同的粘度水平将 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气泡发生的位置与频度。
10.制品变截面变厚度部位能改变平坦的料流,过厚的截面在固化时并不能得到充分的热度和压力,为此可从产品设计上进行检讨。
11.通常成型中捕获的空气会使制品发生缺肉、自燃和气泡,因此适当的出料飞边是必要的,利于排气。
12.过分干硬的料团致使料流不稳定,导致予凝胶,针孔和气泡。